生活在和平岁月的孩子,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大城市的独生子女,既没有过“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”的经历,也没有过“苦其心志”,“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”的体会。比起其父辈来,既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,也没有经受过离乱的磨砺,既没有下过乡插过队,也没有过繁重体力劳动的锻炼。尽管书念得也颇不容易,也不能说不辛苦,但就其教育而言,似乎少了一课:吃苦;就其素质而言,似乎少了一个方面:吃苦的品格。
倘说学会生存,不曾吃过苦,就少了一个生存能力的锻炼;不能吃苦,也就谈不上生存能力。吃苦的品格是在吃苦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。经历困难,克服困难,才能“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”,“嚼得菜根,则百事可做”。撇开“上山下乡”的特殊时代,五十年代、六十年代的大中学生,下乡参加“三夏”“三秋”的劳动,似乎是常事。而今天,在“应试教育”的模式中,什么劳动,什么社会实践,一律被冷落到几近于零的地步。那真是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了,至于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就毫不奇怪了!
能够吃苦,不仅是生存的需要,而且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。俗话说: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。倘不以“人上人”为“读书做官”,倘以“人上人”为素质出类拔萃,为品格卓而不群,应该说“吃得苦中苦”是无可非议的。能吃苦的人才能成功,能吃苦的人才有希望。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能够经受挫折,敢于接受挑战,是新的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。我们的教育,应该培养能够吃苦的硬骨头,而不能培养弱不禁风的娇小姐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纨绔弟子。我们培养的学生,要跨世纪,担大任,能自立,敢于创造善于创造,吃苦这一课,是必不可少的。
在学校教育中,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,走出校园,走向自然,走向农村,走向社会,走向实践,去经受一定的磨练,也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吧!吃苦,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课。